Search The Query
当AI创造AI,就是库兹韦尔「奇点」临近时?人类正处于自我改进AI爆炸边缘

  新智元报道   编辑:十二 【新智元导读】尽管自我改进的AI概念令人兴奋,但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AI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 让AI自我改进这件事,究竟靠谱不靠谱? 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深入,特别是OpenAI正式发布生成式对话大模型ChatGPT之后,其强大的AI发展潜力让研究学者们也开始进一步猜想AI的现实潜力。 于是,在自我改进AI这件事上,研究学者们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研究学者们在最近几个月的研究发现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引发了一些人对于库兹韦尔式的「奇点」时刻的憧憬,即自我改进的AI快速迈向超级智能。 当然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自我进化概念源起 但事实上,自我改进的AI概念并非新词。 英国数学家 I.J. Good 是最早提出自我改进机器概念的人之一。早在1965年他便提出了「智能爆炸」的概念,可能导致「超智能机器」的出现。 2007年,LessWrong 创始人兼 AI 思想家…

ByByNov 28, 2024
我的“2024人生大事”丨一个征集

《家族的形式》 “这一年过得好快啊”,转眼间,又到了会说这句话的12月。   12月是一个怀旧的月份,我们习惯站在年尾,转身回顾过去一年。   手机上的APP们,会用各种年度报告总结我们过去一年的收听、观看、消费习惯。公司的年会和年底述职也在帮我们复盘这一年的辛苦。   那我们自己呢?回望2024,总会有一个时刻、一件事,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决定告别或拥抱某人,决定进入或离开某个环境; 它可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例如一场偶遇,一个遗憾,一次成长觉醒; 它可能是一件让你有成就感的事,例如上岸,向他人伸出援手,或者终于学会不否定自己; 当然,它也可能只是平平无奇、但深深击中你的某一瞬间……   它可以是任何事件,但它一定是2024年发生的所有事中,最深刻影响你的那一件。   你的「2024人生大事」是什么?当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那时的感受如何?它对你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扫码即可填写问卷,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击下方链接,聊聊你的「2024人生大事」…

ByByNov 28, 2024
人生解忧:何处寻找安心之道?丨直播预告

《春夏秋冬又一春》 关于佛学的论述如此繁多,佛教的经典与宗派更是复杂难辨,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看理想App《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节目主讲人成庆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关注的焦点从外转向内,重点是回到内心,去感受“心”、理解“心”。 面对未知的时代,过往的许多路径已经失效。在个人的生活半径之外,在前方的道路尽头,世界在不停地变化。 “莫向外求”不是将自我隔绝于外界,而是摆脱外在条件对“心”的束缚,从而获得生命的自主性。 11月29日19:00-21:00,看理想邀请成庆来到直播间,继续聊聊「人生解忧」。此次直播我们将以现场回答网友提问的形式为主,这也呼应了新书中「解忧信箱」的设置,欢迎来到直播间,提问成庆老师。 👇一键预约👇 👂🏻你将听到: 成庆老师新书《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彩蛋全解!包含铃木大拙手写的圆相、「本来自由人」、真·解忧信箱、封面洞山良价的偈子…从看理想App音频节目完结、看理想禅修团建、到北京首次线下活动和出书的幕后故事🙉成庆老师主讲、佛教经典《金刚经》解读节目《现代视野里的金刚经》明年上线🎉如何从佛学角度理解「苦」「焦虑」「执着」,如何化解? 👆可在【看理想视频号】预约直播 🕒 直播时间: 11月29日(周五)晚19:00 🎥 直播平台: 看理想 视频号 & 小红书…

ByByNov 28, 2024
低欲望的人,好适合看这部电影

《完美的日子》 在一个纷繁复杂的超级大都市,维持住一个稳定、自足、不被任何人入侵的纯粹个人世界,这可能吗?《完美的日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平静而复杂。主人公平山,这位东京厕所清洁工的日常,究竟为何在令人无限共情的同时又令人感到生气?导演文德斯在这部电影里给予主人公的生活,或许显得像童话,但他绝不是以拍摄一部童话为目的。有人爱这部电影,觉得平山令人羡慕,他呈现了一种理想的精神世界,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之后有一个供自己休憩的安全岛,役所广司的演绎更是令这个人物拥有了立体的真实性。他的寡言、优雅和平静让这一切更加令人信服。但也有人笑这部电影,甚至厌恶这部电影,觉得它不真实,觉得平山的文艺生活绝不足以靠一份厕所清洁工的工作支撑,认为将每天的体力劳动拍摄得如入禅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美化,是傲慢的。文德斯是在用自己一直以来的天真,将这种矛盾淡化或模糊吗?越是品味平山的一切,越是觉得文德斯在拍摄一个很深刻的抉择,这种抉择几乎承载着他对城市生活或现代生活的愿景。在充满焦虑与动荡的时代,平山之所以能带给观众安抚,并不因为一场悬浮的文艺样板戏,而是因为平山极力维护的世界中,闪现了一些我们能够理解的残酷和痛苦。他的平静背后有一种决绝。这种决绝触动着我们当代人的某个精神机关。 01.大都市中的僧侣在谈论自己对平山的最初想象时,导演文德斯说道:“我想写一位僧侣,我脑中的那个人的面孔一开始是莱奥纳德·科恩,我们都知道他在很长一段时间离群索居在某个地方,进行着修行一般的生活。”影片伊始,伴随黎明的幽蓝光线,平山的世界缓缓展开。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合上前一晚睡前看的书,剃须、洗脸、刷牙、为植物浇水,穿上蓝色工作服,以固定的顺序在玄关穿戴配件,随后走出房间,在自动贩卖机买同一品牌的罐装咖啡,在自己的小工具车里放入磁带,启动引擎驶向都市中心。驶入高速公路之后,音乐响起。随后,他会按照顺序清洁涩谷区的17所公厕,在小公园吃固定品类的早餐,遇到每天会遇到的人,和同一位神职人员打招呼。《完美的日子》平山践行着如同僧侣日课一般的劳作,日复一日,并将其推演到了极致。他会为马桶清洁制作无数自己的小道具,此时文德森的镜头语言是欣赏的,仔细地记录着平山手上的动作,以快速的剪辑连贯地呈现平山的熟练,直到那些运动轨迹快要成为一种抽象的形而上之物。文德斯当时是在“美化”劳动,试图将其上升为一种美学。但这种美化并不是在歌颂所谓“苦难”,简直处于歌颂苦难的对立面,在左翼创作的脉络之中,劳作的身体具备健康的美感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如果将其视为苦难,其实是因为自我的评价体系中有一套对劳作的高低之分。我们熟悉的劳动异化来自经济系统的残酷,这与劳作本身具有的美感是两件事。即便在僧侣的价值体系中,劳作也是生物体与大千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当然,日课一般恒定的工作并非平山的全部,他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只不过它们也都无比恒定。他去一样的饭馆吃饭,去固定的澡堂泡澡,和熟悉的老板们寒暄,听年轻时常听的摇滚乐,精心照料小树苗,看廉价的文库本小说,持续地用胶片拍摄日光穿过树枝洒在地上的影子(Komorebi,木漏日),并将它们显影后按日期严谨收纳。“木漏日”是一个凝练的日语专有名词,文德斯笑谈“在德语中,我可能需要三句话去解释木漏日,而在日本却只需要一个词,这个词关于风关于树叶,也关于光影坐在墙上或地上时留下的轮廓。”木漏日存在于日常的每一个角落,但每一束木漏日都截然不同。在《完美的日子》中,这个概念就是文德斯为平山的世界找到的象征性外显——日常看起来千篇一律,甚至被大部分人视而不见,其实它充满丰富而不同的细节。《完美的日子》虽然片中出现了大量经典的音乐和小说,但这并非文德斯想要传达的重点,它们的存在与植物平等,是平山日常秩序的一部分。当有人怀疑一位清洁工能不能拥有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时,恐怕暴露了自己的傲慢和偏见。我们应该问的是,清洁工为什么不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平山虽然沉默但并不冷漠,甚至独具幽默感。他的日常里没有家庭也没有过从甚密的友人,他与一切都保持着自己认为舒适的距离,会与人交谈但并不深刻地走入对方的世界。他允许日常中出现小小涟漪,但不能太多,比如藏在某个公厕里的一张填填乐接龙。在片中,平山说道:“这个世界是由很多世界组成的,虽然大家看起来彼此相连,但总有人与世界并无联系。”就是这样,他以绝对的秩序维持着一个纯粹的个人世界。或许有人觉得这是无聊或乏味,但他要的就是如此稳固而独立的生活,就连他从事的工作——清洁和收纳本身也隐喻着对精神世界的提纯。这种低欲望生活当然具备一种奇特的魅力,尤其在这个商品选择和关系选择都无限多的时代下,平山的生活无疑是引人好奇的。但如果仅此而已,那它就太像一则空洞的童话了,因为这其中没有抉择。02.东京文德斯对日本,尤其是对东京的爱毫不掩饰。不论他反复重申的小津安二郎之爱还是他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东京画》(又名《寻找小津》),都昭示着这种喜爱。已经有大量素材告诉我们,这部电影起源于东京都的一个市政项目,是为了推广涩谷区的”The Tokyo Toilet”(东京厕所)计划。所以,《完美的日子》诞生之初就有一个隐藏主角——东京这座城市本身。当平山每天驾驶汽车穿过高架桥的画面不断出现的时候,令人想起了一部久远的老电影——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佐藤忠男在《电影中的东京》里,曾经如此评价这部科幻电影中的东京高架桥画面:“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面,身在地球的科学家主人公为了参加会议,从郊外的家中开车前往市中心,在闯过一个眼熟的有着橙色灯光的隧道后,开上了高速立交桥。于是出现了写着‘xx方向xx公里堵塞’的日语光电显示板。原来那是赤坂见附的高速公路。大概,在苏联人看来,东京的现代化风景是超现代的,几乎就像科幻电影中的未来都市。” 《东京画》这样的视角很接近《东京画》中,文德斯眼中的东京质地。那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怪异世界,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充塞在镜头中,人们挤在弹珠店挥霍运气和金钱。文德斯的独白则痛苦地控诉着这样的混乱,遗憾地表述这些现代风景如何背叛了小津安二郎所展现的日本。在《完美的日子》中,东京被呈现得温和而静谧,但有趣的是,文德斯曾经拍摄的那个东京成了平山当下生活的前情。在为平山设置喜欢听的音乐时,文德斯不想把自己作为欧洲人(或者说德国人)的音乐品位强加到一个日本角色身上,他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但是另一位日本编剧高崎则告诉他不用担心,“1970年代时日本流行的音乐与欧洲没有太大差别”。日本是一个文化消费异常发达的地方,这里的书籍和唱片消费量都令人惊愕,任何人都能在日本便利地遇到自己想要的文化商品,这正来自《东京画》的那个世界。平山的前史也具备这样的有趣对应,当妹妹找到平山的住所想要寻回离家出走的女儿时,我们第一次明白了他对当下生活的选择出于何故。妹妹乘坐私人专车来到平山破旧的住处,豪华的轿车停在窄小的停车位上,与老朽的楼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是一个短暂的画面,来自传统大家族的压迫感就强烈到令人窒息。始终保持平静的平山也第一次展现出失态。离家出走的外甥女其实就像平山心境的延续——一个不堪重负的逃离者。即便他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平山也并非一个拥有退路的人,他恰恰选择了隔绝这种退路。平山放弃了继承宗族经济系统里的富有财产以及精英教育所能带来的一切,自愿脱离所谓的上层生活。他落脚东京市中心之外,租住廉价的老旧单身公寓。除了一席床被和书柜,他的房间里几乎没有家具,但却为自己的植物配置着24小时补光灯。他吃廉价的便利店午餐,却日复一日拍摄已经价格不菲的胶片。他每天听着如今价格翻涨的老磁带,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典当它们。《完美的日子》这令人想起一部韩国小众电影《小公女》,片中贫穷的女主角一步步在城市拣选着真正想要的东西,将欲望一点点剥离和提纯,最后她甚至可以接受自己露宿公园,都不能舍弃一杯酒吧的威士忌。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选择匪夷所思,但或许这恰恰是人的终极课题——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并以什么方式要。城市从某种层面来说是反血缘的,人们在这里以原子的状态,作为平等的劳动力赚取着生活的可能。回到《完美的日子》,当外甥女看着宽阔的河面,问平山要不要去看看海时,他只平淡地说,“下次”。当外甥女追问“下次是什么时候?”,平山的回复竟然轻快了起来,他说“现在是现在,下次是下次。”《完美的日子》平山并不绝对自由,他无法想去看海就去看海,他是个工薪族。他接受了一份工作,就会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但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加班而发火。对于平山的前史,文德斯选择留白。但凭借外甥女和妹妹的短暂现身,我们能够想象平山或许有过无法诉说的家庭创伤,或许经历过一场取舍后的重生,它们浓缩成最后一个镜头里,那张满脸泪痕的面孔。重点并非他放弃了可能存在的巨大财富,而是身处纷繁的城市之中,他愿意相信一种朴素的逻辑,即他能以绝对的个人主义状态,获得一种不被他人侵入的生活。这本身是一种自由,令他能够从一种巨大的阴影中脱身。 尾声.《完美的日子》当然有一些令人不舒适的设计,甚至有点老套、顽固。比如年轻清洁工阿隆所呈现的形象与主角平山太过二元对立,趋于扁平,令人从中读出老一辈创作者对新世代的偏见;比如让还磁带的女孩亲吻平山,这简直庸俗化了两人共鸣的强度,一个拥抱都要好很多;比如梦境部分的黑白段落呈现得乏善可陈,几乎没有影像的创造性可言。但这部电影依旧让人感觉到平静,以及平静过后的汹涌力量。《完美的日子》我们能够指认出平山的生活里有我们向往的东西,那是我们想象自己只要在城市中堂堂正正地付出就足以拥有的东西,它们不会被入侵,也没有动荡。我们期望这般笃定的逻辑,即便其中有不少天真,并需要放弃一些什么来换取。或许文德斯的拍摄主题,确实如自己最初接到的委托那样,是在拍摄一封写给城市的“情书”。在他的理想都市里,不仅平山可以这样生活,所有人,如果他们想要,都能拥有这样一份平静。这种生活就像一场身处城市中的出家修行,需要作出心灵上的抉择,需要对欲望的拣选和舍弃,但它会被一座好的城市守护。这种生活是奢侈且具有尊严的,它能够存在于每一天之中。 撰文:海带岛编辑:林蓝配图:《完美的日子》《东京画》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文章原文

ByByNov 28, 2024
以少胜多的经典防御战:这场被《三国演义》忽略的“小透明”战役几乎重塑了三国格局

本 文 约 6200 字 阅 读 需 要 20 分 钟  三国鼎立之际,魏蜀吴之间战事频仍,但曹魏总体上对蜀汉呈现防守态势。蜀汉前后对曹魏的北伐接近二十次之多,而曹魏主动发动对蜀汉的入侵仅有三次:第一次是魏太和四年(230)曹真伐蜀,此次战事因连月霖雨、道路难行而被迫撤兵。曹真气病交加,次年即英年早逝,司马懿接替他执掌雍凉军权。因此,这一战虽然并不激烈,却成为司马氏在曹魏权力进阶的一次重要契机。最后一次,则是景元四年(263)的钟会、邓艾伐蜀之役,此战则直接导致蜀汉的彻底灭亡。 相比之下,第二次曹魏对蜀汉的战争——骆谷之役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可能因为没有姜维参与的记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里甚至直接将其忽略,只字不提。然而,如果将骆谷之役放在三国后期的历史语境中去看,就能够发现,此役带来的连锁反应,不仅逆转了曹魏朝堂上的政治天平,激化了曹爽、司马懿两党的权力斗争,还悄然改变了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以至于对多年之后的姜维北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爽的“进”与蒋琬的“退”‍‍‍‍‍‍‍‍‍‍ 骆谷之役的起因,还要从魏明帝托孤说起。 魏景初三年(239)正月,年仅36岁的魏明帝曹叡崩逝于洛阳嘉德殿。在临终之前,辅政大臣人选几次更易,最终形成曹爽、司马懿二人辅政的格局。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少年时就因宗室身份入值宫廷,与曹叡过从甚密。曹叡弥留之际,在卧榻之侧加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让他一跃而升至当年他父亲的位置。以谯沛曹氏、夏侯氏执掌军戎大事,是曹魏集团自肇建以来的惯例。自从以夏侯惇、曹仁为首的第一代,以曹真、曹休为首的第二代谯沛宗室陆续谢世,这一重任就全部落在曹爽这位“三代”的肩上。 曹芳即位后,曹爽加侍中,改封武安侯,其食邑达到惊人的一万二千户。要知道,他的父亲曹真生前食邑也不过二千九百户。同时,曹爽还获得一项被称为“权臣标配”的特权——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其权势可谓到达极点。 但是连曹爽自己都知道,他如今拥有的一切无不来自父亲功业的荫庇,他对内无声望,对外无战功,尤其是与历事四朝且刚刚立下平定辽东之功的司马懿相比,他更是无法望及其项背。…

ByByNov 27, 2024
陈嘉映x王小伟x周濂:接受“生活就是白开水”

(《为了N》)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们从未放弃寻找意义,甚至某种程度上已患有“意义饥渴症”。而这种无意义感,来源于我们枯燥且无力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与生活的缝隙里东躲西藏,常常被焦虑淹没,很难感受到价值感和真正的快乐……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丝光亮呢?在前不久的理想家年会,我们邀请陈嘉映、周濂、王小伟三位不同代际的哲学学者,以哲学的视角回看生活细节,讨论我们是否还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寻日常生活的意义,或许要从接受日常生活就是“白开水”开始。  来源 | 理想家年会对谈「寻找日常中的光亮」 对谈人 | 陈嘉映、周濂、王小伟 01.沉思的生活永远不可能替代日常生活 王小伟:在大家的印象中,哲学家过的生活是理性的、沉思的。哲学家的日常生活和其它人是一样的吗?你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周濂:我想先来辨析一下“日常”的概念。与日常相对的也许是戏剧化的生活或者极端状况的生活,我们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回头看,突然发现日常生活已经摇摇欲坠。戏剧化的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永远是异常的,它不是常规的状态,但它永远在场,它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威胁。一两年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回到日常的轨道,不得不思考“复活”,我们要复活日常生活,这可能恰恰意味着原本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在今天成为了课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光亮也成为了一个问题。回到哲学家,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一个误解,觉得哲学家的生活就是沉思的生活。但这只构成了所谓的哲学工作者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一样是在早晨7点钟起床,给孩子做早饭,接送孩子上下学,进入到一种非常常规的状态。沉思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真正替代日常的生活。《0.5的男人》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你可以怀疑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你可以怀疑2+3=5是上帝或是魔鬼塞到你脑海当中的观念,但这种怀疑是一种夸张的怀疑,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怀疑,一定不能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一旦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会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难以为继。对于哲学工作者来说,我们恰恰是要努力地平衡日常生活跟沉思生活之间的关系。好的日常生活是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里,不需要时不时地问“这么活着有没有意义”。王小伟:陈老师,在现代化的处境当中,您有日常生活危机感吗?陈嘉映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时间长度来看,从一个更宽一点的尺度来说,有时候我们讲到日常生活成为问题,可能其中也包含一个意思,生活本身成为了问题。在比较早的时候,劳动、工作、生活是缠在一起的,工业化之后,它们逐渐分开了。今天,很多人会有疑问,按说随着技术和文明的发展,我们生活的时间应该越来越多。但事实上好像不是那样,随着文明的发展,大家投入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生活却越来越少,不仅是时间少,而且变得不那么丰满。我们只能以某种方式去寻求丰富,比如说一有空就出去旅行,去过的地方多,这是一种丰富;或者,通过听音乐,产生丰富的感受。但这些丰富跟整体的生活是分开的。 02.时代是背景,而不是真正的活动空间 王小伟:现在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的生活乏味而单调,每天的状态都很抑郁,很焦虑。当成功不容易实现,需要重新思考要怎么生活。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可以给它赋予特定的价值吗?陈嘉映:刚刚提到了哲学家的生活,或者说学者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这些所谓前辈学者真是很幸运的,年轻的时候进了大学,当了老师,那个时候就是干自己爱干的事。到了小伟他们那一代,情况变得很不一样,本来做哲学、做文学,是好玩的事,但是现在它们变成了要完成的项目,过程中,乐趣可能越来越少,最后跟生活割开。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在学校里存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天生地会有越来越多的规制,要把一切的活动都用规制控制起来。但也的确有一些机构,还没有完全异化“工作”。从效率的角度考虑,人们总是愿意把一件事越做越大。但实际上,要是从跟生活的结合角度来说的,一般一个小的机构,一个小的团体,会跟你的生活联系得更多。在越大的机构工作,工作跟你的生活就越没有关系。《未生》周濂:我前段时间日常生活的光亮,基本上是从晚上10点开始,看《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和《喜剧之王单口季》。这些节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吐槽公司和工作本身,每当说到这些话题,观众的共鸣会特别强烈。员工非常辛苦,中国企业在过去这两三年也举步维艰,私企频繁倒闭。在这个意义上,员工跟有良知的企业老板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之所以频繁吐槽老板,是因为只能吐槽老板,这个火力很难放到别的地方去。脱口秀演员非常痛苦,要快速产生一个新的段子,立刻到现场去检验是不是有效。虽然中间可能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大家衷心热爱自己的职业。这可能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一种状态,工作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激情?能不能让我们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年轻人频繁地吐槽工作,想要逃离工作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工作中完全找不到生活需要的意义,很难平衡理想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或许有机会能找到这样的工作,但沉没成本也是一个问题。王小伟:我也在想,可能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给我们提供过什么有热情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个很冷酷的事实,现代的工作模式本身不是为了给大部分人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赚钱的、交换劳动力的市场。甚至于,哪怕赚到了钱,实现了想过的日常生活,也很难感受到意义感和快乐。两位老师觉得哲学能够提供一些洞见吗?周濂:我同意小伟的观点,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抱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期许,但这种理想化的期许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时间成本有限,社会资源也有限,不可能做太多的生活实验。记得陈老师在我年轻的时候跟我说,30岁之前,你可以不去固定做一份工作,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过程中,也许你会找到自己比较擅长的、也有激情的工作。这可能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要看理想,但是不要过于理想化;我们要有激情,但是不要对激情寄予太大的期许;我们要寻找意义,但是不要患上意义饥渴症。患上意义饥渴症会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副作用,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自己对意义的需求。《0.5的男人》实际上,日常生活是一地鸡毛的,有各种烦恼的,但日常生活的亮光也是从其中偶然闪现出来的。如果你只抱着理想期许的话,或许永远找不到日常生活的意义。陈嘉映:我补充一个角度,我总是会想拿现代人的生活跟从前的人的生活去比较,可能从前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并不比我们更好,但是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人,对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如果是一个农民,可能会希望天气好一点,把地种好。对于什么是一个合适的生活,他们的期许是比较具体的,苦恼也是比较具体的。现在,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在向我们敞开,实际上能够触碰到的又很少,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差距,是所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什么都敢想,但实际上能做的就这么多。看清这一点,还是有帮助的。我们面对着很多的可能性,但是究竟能实现哪一个可能性,需要自己尝试。当然,另外一方面,现代环境给了我们很多从前人从没有的自由和选择,看清楚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可能焦虑会少一点。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问题,时代的广大是你的背景,而不是你真正的活动空间。一个广大背景下的有限空间,我们还能够自己来守护和创造。 03.回到私人生活,构建局部完整的故事 周濂:说到意义,我读过陈老师那本《哲学·科学·常识》,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完整性赋予意义,而不是意义赋予完整性。当你可以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彼此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完整性就会让你产生意义感。而现代生活最大的伤害就在于,这个完整性消失了。我们的24小时可能会被割裂成不同的状态,且彼此间没有任何关联。我硕士刚刚毕业的时候非常窘迫,大概有两三个月住半地下室。有一天阳光从窗口打进来,我就觉得人生很无聊,没有奔头。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像是落在地面上的水银一样,分成各种小珠子,四处散去,这种感觉就是完整性和意义的丧失。但我们可以讲一个关于自己的、局部完整性的故事,它是和个人处境连在一起的,而不是向外和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连在一起。(《为了N》)王小伟:近几年,哲学和人类学一直在推动一种叙事方式,就是从遥远回到附近,以此来对抗失去意义的感受。那么我们要怎么实现局部的意义?有没有一些实践性的、具体的操作方式?周濂:我们要找到日常生活或者意义的锚点。这个锚点来自于你的私人生活,来自于一个非常小的共同体,可能是你的亲朋好友或兴趣小组。我们要回到这样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到让自己感觉有温度的、内心笃定的、真实的连接。有了这个起点之后,我们可以不断地拓宽共同体的边界,然后与世界达成真正的连接。陈嘉映:我会强调大家要有一种隔离感,外界的生活和我们之间,是一个遥远的背景关系,就像背景噪音一样存在,不要把心力过多放在它身上。这个时代被鼓吹的东西,大部分都不是真正能让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比如成功学。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往往就是我们在私人圈子中的相互信任。让你能够自如思考和对话的,是信任型的关系,而不是满天飞的各种各样的观念。理想家年会·2024视频版 04.接受“生活就是白开水” 王小伟:两位老师有没有觉得,如今互联网技术本身也构造了焦虑和无意义感?如果没有互联网,是不是我们更容易把自己编织在社群里,更容易获得生命的意义感?陈嘉映:我是同意的,这个时代让人苦恼的焦虑会比较多。比如互联网上信息繁杂,我们会陷入一种“真相焦虑”。而在我年轻时的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少,可能也想找真相,但不会用焦虑来刻画自己对真相的缺乏。周濂:其实所谓焦虑,是你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感。我们常说要克服焦虑,但我觉得“克服”这个词用得太重了,而且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与焦虑、不确定性共存。当下的时代就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无法克服它,只能学着与它共存,在共存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有一本书叫《影响的焦虑》,单从书名来看,焦虑是因为我们生存在信息时代,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的不同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对我们造成了深刻影响,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最近我一直在看脱口秀,今天来到现场,我就有一种被脱口秀所影响的焦虑,我觉得场子好像有点冷、梗不太密。我后来也想到,我们又不是在讲脱口秀,但依旧会忍不住焦虑。这种“影响的焦虑”是切切实实的,那如果你有自觉去克服这种影响,可能是与焦虑共存的第一步。很多人喜欢“心灵鸡汤”,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白开水、白米粥,但我们又常常被那些光芒夺目的人所影响。被影响的焦虑,是因为你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但那不是真实的鸡汤,只是一种想象中的鸡汤,所以还是要回到自我,回到真实的处境。而且我们要接受日常生活就是白开水、白米粥,它们也有营养、有味道。调低不切实际的想象,回到真实的人生,我们也许就可以克服这种焦虑感。理想家年会·2024视频版陈嘉映:我来做一个注脚,我们也不要总是谈怎么克服焦虑、消除焦虑,结果为了克服焦虑而变得更加焦虑。周濂 :我们对日常生活不满意,是因为我们希望生活要充满戏剧性。但如果你真的有一个过于戏剧性的人生,你会发现这个人生是没法过的,太累了。王小伟:有很多朋友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生活是白开水,日常就是像牛马一样轮转,但与此同时也会感到疲惫。这个时候,用小确幸的生活对抗时代造成的虚无,真的行得通吗?周濂:向内退是为了更好地向外扩展,人生的宽度是通过不断冲撞边界去赢得的。所以退回到私人生活,恰恰就是出发点。我也从来不认同小确幸,我觉得没有小确幸,时代已经告诉我们,你想退回到小确幸的话,你会发现连生活本身都有可能被倾覆,这绝对不是一个小确幸的时代。陈嘉映 :就我所处的小范围环境来看,其实日常生活的光亮不亚于伟大哲学家带给我的光亮。很多普通人都在“做事”。比如某人照顾流浪狗,某人在做装修,各种各样的人还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才是社会中最基本的保证。我个人被这些人所鼓舞,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种精神:虽然社会有时候会下行,但大多数的人仍然在做事,我们的生活会受影响,但跟我们的努力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周濂:我也确实觉得,我个人的勇气,并不来自于书本、先贤圣哲,而是来于我身边的人,我会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去汲取力量,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生活的意义。所以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当下,回到所谓的日常生活。*本文来源于理想家年会主题对谈「寻找日常中的光亮」,因篇幅限制有大量删减,请至看理想App收看完整视频。👇理想家会员可观看完整视频…

ByByNov 27, 2024
AI卷翻科研!DeepMind 36页报告:全球实验室被「AI科学家」指数级接管

  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Hhj 【新智元导读】OpenAI科学家Jason Wei预测,未来一年内,AI重点将从推广大众需求转为促进科学发现,无独有偶,DeepMind刚刚发布的36页报告也揭示出:全球实验室AI使用正在指数级增长,AI for Science真正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过去两年,AI主打用户增长,成功实现了大众化普及。毕竟,拉新才是商业王道。然而,如今AI日常的应用已经快卷到天花板了。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普通查询,许多LLM都能给出相当不错的回答。速度、流畅性已经足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即便再优化,提升空间也有限——毕竟这类问题的技术难度不高。或许,未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科学和工程领域。OpenAI科学家Jason Wei最近发帖预测:在接下来的一年内,AI的关注重点可能会从日常使用转向科学领域。他认为,未来五年,AI关注的重点将转向硬核领域——用AI加速科学和工程。因为这才是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引擎。普通用户的简单问题,改进空间已经不大了。但每个科学前沿领域都有巨大的改进空间,而AI正好可以发力,去致力于解决那些能推动科技飞跃的「1%的顶尖问题」。AI不仅有回答这些问题的潜力,还能激发人们去思考更大的挑战。而且,AI的进展还能加速AI本身的研究,帮助自己变得更强。AI的进步是复利的,可谓是正反馈之王。说白了,未来五年就是「AI科学家」、「AI工程师」的时代。DeepMind最近发的一篇论文也暗示了这一趋势: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对AI的使用正以指数级增长。 报告地址: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deepmind-media/DeepMind.com/Assets/Docs/a-new-golden-age-of-discovery_nov-2024.pdf AI加速科学创新发现的黄金时代 如今,每三位博士后研究员中就有一位使用大语言模型来协助完成文献综述、编程和文章撰写等工作。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颁发给了AlphaFold 2的发明人Demis Hassabis和John Jumper。同时,这也启发了大量科学家将AI应用到自己的科学领域中,以求得更多的创新性发现。过去半世纪,科学家人数猛增,仅美国就翻了七倍多,但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却放缓了。原因之一是,现代科学家面临的规模和复杂性挑战越来越棘手。不过,深度学习擅长搞定这种复杂局面,还能大幅压缩科学发现的时间成本。比如,传统X射线晶体学花几年、烧10万美元搞定一个蛋白质结构,而AlphaFold直接免费给你2亿种预测,秒杀传统方法。 五大机遇 对于在不同科学研究阶段难以突破研究瓶颈的科学家们来讲,把握住使用AI的关键机遇,或许就能促进诞生强有力的新发现。 五个能够利用AI来促进科研的机遇…

ByByNov 27, 2024
不是RNN的锅!清华团队深入分析长上下文建模中的状态崩溃,Mamba作者点赞

  新智元报道   编辑:alan 【新智元导读】RNN模型在长上下文中表现不佳?近日,来自清华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不是RNN的锅。 与Transformer相比,RNN模型的一大优势是应对长序列的能力。 比如Mamba,内部状态大小始终保持不变,计算随序列长度线性增长,吃得多,消化快。 理论虽如此,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的这些RNN模型在长上下文中的有效性并不能令人满意。 为啥会这样?空有效率但实际上能力不行? 近日,来自清华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10.07145v1 文章表明,Mamba这类RNN模型在长上下文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无法推断比训练长度更长的输入,原因是较短的训练数据导致了循环状态过拟合; 二是内存容量的上限,由于模型无法有效遗忘很久以前的信息,导致新的信息存不进来了。 ——这俩问题明显不是RNN的锅。 而经过研究人员的对症下药,Mamba-2(370M)在256K上下文长度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密钥检索精度。 所以结论就是,Mamba yes!「RNN神教」前景一片光明! 对此,Mamba的作者Albert Gu点赞转发,并发表了相当详细的见解:…

ByByNov 27, 2024
Image Not Found

Gallery

我的“2024人生大事”丨一个征集
人生解忧:何处寻找安心之道?丨直播预告
低欲望的人,好适合看这部电影
以少胜多的经典防御战:这场被《三国演义》忽略的“小透明”战役几乎重塑了三国格局
陈嘉映x王小伟x周濂:接受“生活就是白开水”
AI卷翻科研!DeepMind 36页报告:全球实验室被「AI科学家」指数级接管
不是RNN的锅!清华团队深入分析长上下文建模中的状态崩溃,Mamba作者点赞
AI造芯Nature论文遭围攻,谷歌发文硬刚学术抹黑!Jeff Dean怒怼:你们连模型都没训
一文看尽Meta开源大礼包!全面覆盖图像分割、语音、文本、表征、材料发现、密码安全性等

Taxonomy

Blog - Trent's Blog - Page 2